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齐鲁文化漫谈:古圣先贤在此传道(图)

齐鲁文化漫谈:古圣先贤在此传道(图)

2010-11-16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央视国际  
   复制链接 |   

  从春秋到两汉,今天的山东地区一直是中国学术思想繁育、成长并付诸实践的中心地带。不少学者把当时的山东比作西方的古希腊。这种比喻,一方面是说当时山东地区的学术思想之盛,另一方面是说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之大。直到今天,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时代环境中被重新挖掘并发扬光大,成为民族精神接力中的重要因素。

  胡锦涛访问美国时,在著名的常青藤学府耶鲁大学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演讲中,胡锦涛以凝练、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特点,向美国师生介绍了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优秀传统,并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这段话里,胡锦涛引用了中国的两句古话。其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中的《夏书五子歌》;“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则出自一部军事学著作《孙膑兵法》。

  在中国古代,首次把“以人为本”付诸实践,引领国家走向强盛的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他的宰相管仲。管仲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管仲那里,“人”这一概念主要是指民。

  和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尚一样,管仲出身贫寒,做过许多低微卑贱的工作。和姜尚不同的是,他有许多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缺点,甚至“恶行”。他做过“城阳狗盗”,还曾三次临阵脱逃,和朋友做生意私下多拿钱。但是,齐国惟才是举、开放包容的传统风气为这个来自外乡的、劣迹斑斑的人提供了驰骋才华的舞台。齐桓公把一个国家托付给了他。管仲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对得起这份信任。

  管仲早年的经历,使他比贵族出身的官员更懂得“以人为本”的含义,更了解普通民众对国家的需要和期待。他继承了姜太公“因其俗”的立国方针,在执政过程中,尊重民之所愿,务求得民心,顺民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后代许多思想家继承了管子的民本思想。同为齐国宰相的晏婴认为“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

  在当代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齐鲁先贤的思想或学说。比如“小康”、“法治”、“知荣辱”、“以德治国”“得民心”、“有教无类”等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这些词语或概念表达的意义也在与时俱进,但其基本内涵却一以贯之,当代思想植根于优秀民族传统中的文化血脉,清晰可辨,一目了然。

  人们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但是,齐鲁先贤的理论,由于来自生命的体验,尊重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的尊严,为了生命的发展,因而它们也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山东  文化